-產地故事-

【蘇澳好物系列】喜稼園|追求與生態共存的喜稼之農

  • 2023/06/08   作者-YJLin
身著短袖短褲、頭頂大太陽,高建平手捧稻秧,眼見稻株稀疏處便補上新的秧苗。「這些都是被紅冠水雞、白腹秧雞剃頭的!」他邊繼續手邊的動作邊分享著,小腿半陷於土壤中,一步步扎實地走在田裡巡著。這天正好是喜稼園黑米田的補秧日。

從農業白紙到擇善固執

有別於五十二甲濕地中的田,建平所耕耘這一甲多的面積,田梗邊還可見未除去的野草,這是他實踐生態理念的其中一種嘗試。

「如何讓整體生態在人為因素介入的最少情況下,獲取所需的最大值?」

是建平這些年返鄉務農後所選的修行之路,因此他遊走在不同農法間,擷取相似理念的方法種植,經由年復一年的實驗後,逐步留下最適切又貼合自我價值的耕作方式。有著如此堅定信念的他,其實在返鄉前是張農業白紙。

▲從農業白紙到擇善固執的喜稼之農-高建平(圖/蘇澳好物

原先身在資訊產業的建平,為了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家人,因此帶著剛出生的小孩與老婆一同返鄉蘇澳。

在朋友引介下接觸到農業相關課程而開啟了耕耘之濫觴,至此打著鍵盤的雙手拿起了鋤頭。過往寫程式從無到有的建構過程,建平延續著這樣的思維習慣並運用在耕作上,堅持從育苗到收割都親力親為,亦以自留種方式,替來年留存優質的稻作種植。

在湧泉池中清洗自留種,即會在水選篩種的過程中淘汰不良米(圖/蘇澳好物
多年來秉持這些原則,也讓同樣著重生態的荒野保護協會找上門契作代耕。

粒粒皆辛苦的天堂之路

但這條追求理念的修行之路,其實可說是條天堂路。在湧泉池中清洗自留種,即會在水選篩種的過程中淘汰近1/8。

▲耕耘一甲地,但卻融合生態工法的喜稼園(圖/蘇澳好物
​留下的種籽經由浸泡喚醒,出芽後再裝盤以日曬催芽,如遇寒流來襲,苗株有可能而凍傷夭折。因此光是成功育苗,即需天時地利人和;以從頭到尾保護生態平衡的方式插秧種植後到有所收成,更是粒粒皆辛苦。
▲耕耘一甲地,但卻融合生態工法的喜稼園(圖/蘇澳好物
走進改建自曾祖父母所蓋的房子的空間裡,剎那間米香盈鼻,熱呼呼的純米米餅正從機器中料理出爐,這裡是建平製作加工製品的地方。

即使擁有四甲多的種植面積,種有黑米、越光米、秈稻米,但在一年一收的宜蘭仍然需要為了生計而想辦法開源,因此採取將部分的米製作成加工製品,如米餅、米漿、黑米茶、黑米醋、黑米麩等產品因而產生。

▲高建平原先在資訊業,為了有更多時間陪家人,因此帶家人返鄉(圖/蘇澳好物

【📙推薦閱讀】更多蘇澳好物產地故事
  1. 榮成海鮮|靠自己成為家人後盾的返鄉二代
  2. 合鴨米|與鴨子當同事一起種稻的農夫

甘之如飴的喜稼之農

本身就很喜歡「稼」這個字的建平,某次在咖啡廳等待岳父回診之時,意外獲得靈感而誕生了「喜稼園」這個品牌名稱。返鄉至今逾8年之久,即便一路以來顛沛流離,建平仍如品牌名一樣,對於稻作的愛,至死不渝。

▲喜稼園的米餅禮盒(圖/蘇澳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