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家寶寶-

安置機構中的憂鬱少年

  • 2021/01/07   作者-蕭蕭
過去兩周以來,因為某知名綜藝節目主持人的一句「不知足」,讓憂鬱症議題延燒不斷。在錄製節目的過程中,來賓分享自己過去曾飽受憂鬱症之苦,而主持人聽聞則回應,憂鬱症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知足。
此話一出,「憂鬱症」頓時成了熱門話題,甚至許多醫生也為此公開發文抨擊。要瞭解憂鬱症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首先需要先認識什麼是憂鬱症:

憂鬱症是什麼?
憂鬱症是一種很常見、但是容易被忽略的精神疾病。一般人往往因為低估了憂鬱的症狀,或是誤把憂鬱症當作「精神病」而排斥就醫,錯失了及早治療的良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憂鬱症未接受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為慢性病程或一再復發,長期而言會加重失能程度。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指出,憂鬱症目前是造成全球負擔的第四大原因,預估到了2020年,將成為造成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影響程度甚至超過癌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 洪育遠主任)


在我們和育幼院夥伴接觸的過程中,聽到機構裡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有接受心理治療的需求,這令我們非常驚訝,卻也不意外。在像育幼院這樣照顧弱勢的機構中,大家最常想到的是他們是不是能溫飽,這些食衣住行的外在需要是容易看見的,然而最難被發現的,卻也影響孩子最深,正是那顆太累、太痛,已經傷痕累累的心。

國內有學者曾針對「在育幼院中受虐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接受評估的個案中,高達95%的孩子有情緒困擾的問題,其中又以憂鬱症占比最高(32%)。

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
憂鬱症的成因很複雜,可能的因素包括有:
1.生物學/遺傳因素:大腦內的內分泌失衡、基因、家族病史…等
2.心理因素:人格特質、壓力調適能力、失落的經驗…等。
3.社會因素:退休、失業、生育、股票套牢、親友去逝、久病纏身…等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 洪育遠主任)


住在機構的孩子除了必須面對團體生活與受限的活動空間,還有機構內複雜的人際關係、較不具彈性的管理規則,以及社會大眾的特殊眼光甚至是歧視。在相關研究(註1)中曾提到進入安置機構後的相關經驗對少年憂鬱情緒的影響,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在安置期間與家人會面的情況
有研究指出,若安置期間能夠與家人多有互動的話,對於安置的成效是相當有幫助的,但若這些大孩子進入機構的原因是因為家人虐待或傷害的話,與家人見面就不一定會對孩子有正面的影響。

家人的不支持往往是少女創傷最大的來源。我曾聽少女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都是你害的,你害你的爸爸去坐牢、你害我們家庭破碎、你害我養不起你弟,」這些話宛如利刃刺向少女;有時候,家人的背叛比性侵害本身更具毀滅性效果。(註2)

​這樣的會面反而可能造成更多情緒上的傷害,也對間接促成安置少年的憂鬱情緒。


2.對機構規範的感受
「集體化」的生活型態很容易讓這些大孩子感覺自己是被「拘禁」的。

育幼院有著一套規律且重視團體行動的生活作息。週一到週五上學日,白天我們過著一般學校生活,晚上回家則要一起幫忙打掃生活環境、輪流洗碗、洗衣,以及晚自習,我們不太能夠有課外的娛樂活動,如跟朋友相約看電影、聽演唱會,因為凡是無法配合院內作息的活動規劃,機構皆難以應允。(註3)

機構為了維持團體生活的秩序,自然有許多的生活規範,然而對於這些規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主觀的感受,有些較無法適應的孩子在被問到對於機構的生活時,甚至會形容自己就像生活在「兵營」或「監獄」一般。


3.同儕與機構內工作人員的支持
對於青少年來說,同儕關係特別具有影響力,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能提供他們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都相當有幫助。

「…以前球場還沒拆掉之前,我們就會在這邊打球,我就覺得雖然很多事都很煩,寫完功課還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在這邊打球聊天最輕鬆…」剛上高一的阿豪已經在院內生活的第四年了,社工說平常沉默寡言的阿豪,只有在和其他同伴打球的時候會露出難得的微笑…

住在機構中的孩子,因為缺少家人的支持,與同住在機構中的同儕及工作人員是否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對於這些大孩子的影響就更顯重要了。


隨著時代改遷,育幼院裡的孩子所面臨的困境不再只是物質需求的匱乏,當孩子進入安置機構,展開全新生活的同時,需要面臨的是許多難以明說的隱形壓力,而這一切若單靠育幼院及社工的力量,實在無法將機構中的每一個孩子都緊緊抓牢,當這些孩子已經被家庭拋棄過一次後,社會的力量是否能夠撐起這些他們?然而這需要靠同樣身在這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的力量,藉著了解孩子的脆弱與需要,讓我們為這些就在墜落邊緣的孩子們,拉起最堅實的保護網,別讓一句「不知足」成為我們冷漠的理由。



1陳毓文(2008),國內接受機構安置少年憂鬱情緒之探究:問題陳顯與解釋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頁75-101。
2你們的孩子為什麼不讀書?(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why-not-study)
3我在育幼院的13年:體驗多年貧窮、恥感和標籤之後(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childrens-home-years)


***********************************

●其他參考資料:

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http://www.depression.org.tw/

小鬱亂入
http://depressytrouble.tw/


>>我要贊助
>>我是小農想加入計畫
>>我是企業想幫助寶寶
>>我想推薦需要幫助的育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