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家寶寶-

青春裡的秘密禁地

  • 2021/01/07   作者-彤琳
「兩條線?沒事的,不可能是懷孕,一定是驗錯,別自己嚇自己。」曾經以為是壓力大、經期亂、內分泌失調、變胖的小媽媽們,內心徬徨不安卻又不知如何開口…



等家寶寶團隊合作多間育幼院之中,部分育幼院服務項目包含「小媽媽」,好奇心使然,團隊瀏覽了內政部統計資料。根據統計2018年全台約有63萬15-19歲少女,生育率千分之4,換句話說,這一年有2000多位少女懷孕。在怪罪少女們「亂來」之前,是否曾想過,在孩子懵懵懂懂成長時,對於兩性議題,學校及家庭給予的教育是否妥當足夠呢?
(資料來源:內政部)

學校性教育夠不夠?

通過兩條線裡的青春問卷調查,9成的人,國中有健康教育課程,但只有7成的人,高中有健康課。對於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來說,沒有健康課也代表著,學生無法對於兩性有更深入的瞭解。在認識各大保險套、衛生用品之後,也應該瞭解幫助非預期懷孕的機構、及法律責任…等等。



問卷調查也發現,關於授課內容有哪些?保險套、避孕及生理構造的回答,最常出現,但非預期懷孕卻較少提及。這也顯示出,學校雖然教導了避孕措施,但意外總是來得突然,對於後續非預期懷孕的處理方式及辦法,並未確實教育學生。然而,現今社會風氣開放,僅有15.5%的人不同意婚前性行為,這也突顯非預期懷孕知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那些爸媽難開口的話

由於台灣傳統中認為性是比較隱晦的事,因此許多父母認為性的問題很羞恥、難以開口。但是,討論性時,不代表變相鼓勵孩子,重要的是,除了談「性知識」更要談「價值觀」,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知識,建立正確適當的觀念。



兒童福利聯盟曾經做過調查,約4成民眾未曾與孩子們討論性知識;其中7成未討論過性行為;更有超過5成的父母,感情議題也未曾討論過。由於社會上存在一些「與孩子討論性知識,等於鼓勵孩子嘗試」、「他們還小,不需要懂這些」、「長大就會懂了,我們曾經也是這樣」的想法,導致兒少許多有錯誤的性知識,甚至對於「性」根本不瞭解。

父母是孩子們成長的榜樣,朝夕相處時,夫妻互動與親子互動,對於兩性關係、性別角色、兩性互動…等等,都是發育中的孩子有意無意學習的對象,只差在對於子女是正面教育還是反面教育。與其避而不談,讓孩子學習錯誤的觀念,不如以討論的方式,為子女建立正確的性知識。



基於爸媽不談,學校教育不夠,孩子們的性知識有些聽朋友口耳相傳;有些自行上網摸索。調查顯示,非預期懷孕的相關知識有近8成的人是從網路上得到,甚至連第一求助對象都是網路。明明每天與父母家人相處,卻顯得網路比父母更可信。在資訊傳播快速的時代,家長及老師們,真的放心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嗎?
(資料來源:兒童福利聯盟)

出養與寄養

當我還是學生時,知道自己有了孩子,考量到我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把她生下來,在放棄與留下之間,我是偏向放棄的,然而換個念頭一想,孩子是無辜的,最終我選擇把她留下來了。

在我懷孕幾個月之後,我告訴自己,要為了孩子當個勇敢的媽媽,但貝貝的父親拋下我們,徹底粉碎了我最後的勇敢,那時我的爸媽才知道有貝貝的存在。生下貝貝之前,與父母討論過,我們選擇出養。既然我沒有辦法給她一個健全的家庭,只盼望透過出養,能讓她在新家庭幸福快樂長大,永遠當個被愛著的孩子。


事前教育及措施很重要,但事後的協助管道也很重要。如果發現自己懷孕,請一定要通知雙方父母並討論後續是否要終止懷孕。如果選擇將孩子生下來,考量到自身經濟、教育、環境…等等因素,無法養育孩子,可以選擇出養或寄養孩子。



出養是指透過合法媒合方式,替孩子找一個永久家庭,並且放棄親權及監護權,使孩子完全成為新家庭的一員。然而,出養程序繁瑣漫長,統計資料顯示,健康的孩子平均要等10個月以上才會找到收養家庭,更別說身心障礙的孩子了,經常要透過國外媒合,才有可能成功出養。

寄養則是因暫時因素,無法提供孩子好的成長環境,因此透過評估之後由寄養家庭代為照顧孩子,待生父母有能力時,再將孩子帶回。但並非所有人都能申請寄養,需透過政府評估才能申請。




不管做了何種選擇,都難以兩全其美。當發現自己懷孕,不敢告訴父母,也有未成年懷孕求助站可以提供諮詢協助,請千萬不要隱瞞或自己尋找非法診所。另外,對於小媽媽們,也希望社會大眾予以平等眼光及待遇,互相尊重,實踐友善及包容,期望小媽媽們的社會案件也能隨之減少。

>>我要贊助
>>我是小農想加入計畫
>>我該如何取得贊助收據
>>我想推薦需要幫助的育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