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家寶寶-

育幼院孩子打工、找工作容易遇到那些困難?|育幼院大聲公EP120

  • 2025/07/23   作者-Lizzie
今年等家寶寶「第四屆圓夢計劃」有別於過往,新增了「職涯體驗」的全新方案,並媒合到Gina Pizza、全聯、龜記、YS青年職涯發展中心等職涯體驗機會,讓兒少安置機構孩子對未來的可能有更多認識,也看見各種職業的不同樣貌。
花蓮縣私立信望愛少年學園今年的圓夢計劃報名資料中便提到:「因就讀國中及高職的院童們,面對未來走向的規劃仍是茫然的,想讓院童們對所謂的夢想或是未來工作能有更實際的感受,讓想像實體化,深刻體會每個職場的不容易,並發現自己的可能性,學習解決職場問題,朝夢想前進,努力達成自我成就。」

7/8這天,等家寶寶協會舉辦了第四屆圓夢計劃的第一場職涯體驗!活動和企業Gina Pizza合作,並邀請到桃園少年之家、榮光育幼院、華興育幼院的孩子,一起體驗手作Pizza!

有孩子分享心得表示:「自己製作出來的Pizza就是不一樣!」也有孩子說:「透過這次職涯體驗,了解開店經營的不容易,雖然表面光鮮亮麗,但是背後其實要下許多功夫。」




▲等家寶寶協會和企業Gina Pizza合作,舉辦職涯體驗活動,帶孩子一起體驗手作Pizza!

安置機構的孩子,往往因為原生家庭功能不彰等因素,必須比其他同年齡孩子更早面臨自立議題,18歲從安置機構結案後,就必須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一般家庭的孩子可能還在繼續升學、就讀大學等,安置機構的孩子就已必須投入職場、賺錢養活自己。因此也有不少安置機構在孩子15、16歲,符合法定打工年齡之際,便會鼓勵孩子開始打工,或提供職涯體驗的機會,讓孩子能提早適應、銜接未來的自立生活。

「有孩子是因為家裡沒人可以幫他,所以他知道他一畢業就要開始賺錢。孩子不是想打工,是他覺得他『必須要』打工。」主恩兒童之家的周社工說到。


許多安置兒少的求職,不是基於興趣或規劃,而是出於「無法選擇」的壓力,這也容易讓孩子過早承擔超齡的負荷。

「我們會盡量讓孩子提早知道對什麼有興趣,例如有的孩子喜歡剪頭髮,我們就幫他安排去美髮店見習。」周社工表示,提早規劃與職場體驗,能幫助孩子更了解自己,避免貿然進入不合適的工作場域。

同樣關注安置兒少打工、自立議題的等家寶寶協會,在今年圓夢計畫之際,也向協會有合作的全台兒少安置機構進行「孩子打工、未來求職想像」的問卷調查,共回收28間兒少安置機構的問卷資料,我們也從中觀察、整理出幾個重點面向。

 

一、從事「餐館業」居多,打工內容與所學無關

安置機構孩子選擇打工時,以從事「餐館業」居多,其次為手搖飲店、便利商店,但這些工作內容多與孩子自身所學科系無關,且打工來源多為機構人員、學校師長幫忙介紹。

▲安置機構孩子選擇打工時,以從事「餐館業」居多(照片來源:主恩兒童之家提供)

但根據113年勞動部《工讀生與部分工時勞檢結果》指出,工讀違規產業類別中,以餐館業占比最高(48%),其次為「其他(含人力派遣、幼兒園等)」(18%)、「連鎖式便利商店」(10%)、「飲料店業」(8%)等。由此可見,安置機構孩子有較高機率與風險在勞動條件不佳(甚至是違規)的環境下工作,且工作與自身所學專業也較無相關。

▲工讀違規產業類別中,以餐館業占比最高。(圖片來源:113年勞動部《工讀生與部分工時勞檢結果》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社工部主任丁子芸表示,「安置機構孩子多數是自己找工作,會以『賺得到錢』為優先考量,而這類職場(如餐飲業、便利商店等)大多不要求高學歷或專業技能,且人力流動快,容易錄用青少年,尤其是打工初體驗者。今天去做超商,做不下去就再換下一個......」
 

二、低薪與知識落差交織的雙重剝削

從問卷資料可看出,安置機構孩子對於未來找正式工作,最擔憂「薪水低、學歷不足」的問題,但卻大多選擇18歲高中畢業後便開始投入職場。

這反映了安置機構孩子結案自立後,容易面臨較急迫的經濟問題,「安置結束後的資源(如租金、交通費等)有限,無法支撐升學生活,促使孩子優先考慮工作。孩子滿18歲後,租金、生活費一無所有……很多孩子就只能趕快找工作、賺錢支撐自己。」CCSA社工部主任丁子芸無奈表示。

同時這也呼應了兒童福利聯盟《2025年青少年打工現況調查報告》的調查內容,當中提到,「薪水較低的青少年不僅面臨經濟上的弱勢,也因資訊、學歷不足而無法辨識或主張自身權益,形成低薪與知識落差交織的雙重剝削困境」。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社工部主任丁子芸表示,「孩子急於投入打工,反而錯過探索職涯或進修的機會,長期陷入低薪與低技術門檻的惡性循環。即便我們幫孩子安排就業、職涯探索活動,他們也不一定會來參加,他們會覺得,今天就是一定要賺到錢。」


三、雇主違法率高風險多,缺乏勞動保障與保險

在「對孩子生活影響」的排名,孩子部份,最多孩子認為打工會「影響課程及學習時間」,其次為「能認識朋友、拓展人脈」,及「產生自信、成就感」。

但在機構工作人員部份,則認為打工對孩子的生活影響最多為「難以管理孩子打工與生活作息平衡」,其次為「孩子因打工認識風險交友圈」,和「雇主環境不良或違法(如薪資過低、超時等)」。由此可見大人和孩子對於打工影響的想法有明顯落差。

除此之外,這項發現同時也呼應了113年勞動部《工讀生與部分工時勞檢結果》兒童福利聯盟《2025年青少年打工現況調查報告》,當中提到「青少年打工近半未受到保障(如未簽契約、未被投保等)」,以及「雇主單位違法率近25%」等調查結果。


▲根據113年勞動部《工讀生與部分工時勞檢結果》,雇主單位違法率近25%。(圖片來源:113年勞動部《工讀生與部分工時勞檢結果》

主恩兒童之家周社工分享,「孩子年紀小,又沒什麼人可以靠,遇到拖薪、被佔便宜的情況真的不少,但孩子也不一定懂得爭取。」

當孩子法律知識不足,又缺乏家庭或人脈的支援,遭遇工時過長、拖欠薪資、無保險、遭責備羞辱等狀況時,往往選擇默默承受或直接離職,更容易導致孩子身心受創。

 

四、交通不便限制選擇,無法穩定長期任職

對於「機構孩子打工容易碰到的困難」部份,也存在著師生認知落差,孩子常過於理想化的問題。例如從這次的問卷資料可看出,大多孩子認為自己打工沒碰到困難;但機構工作人員則認為孩子有「欠缺求職技巧」、「不知道適合的工作」等問題。

此外,問卷中也發現,不少機構工作人員或孩子皆會擔心「交通不便或通勤時數過長」問題,也凸顯部分兒少安置機構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問題,增加孩子打工、求職的難度。

主恩兒童之家周社工分享,「孩子如果不是在附近打工,機構工作人員還得安排人接送,不然孩子就要自己通勤。另外像是有些店家希望可以排晚班或假日班,但孩子住在安置機構,通常會有門禁時間,不可能讓孩子太晚回來。」種種因素可能導致雇主不願聘用安置機構孩子,或孩子無法長期穩定投入工作。

 

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標籤
盼幫孩子媒合更多企業實習、職業體驗機會

安置機構孩子不像大多數孩子一樣,能在熟悉的家庭中長大、從容探索興趣與未來;在安置機構生活的兒少,往往得提早學會獨立,提前思考求職與生存。他們打工的選擇受限於交通、資源、人脈與生活規範。

有的孩子被迫一邊上課一邊工作,只為不再依賴機構;有的孩子在第一份工作裡跌跌撞撞,挫敗了也不敢說出口。這些困境,從來不只是職場適應的問題,更是環境與社會對他們的忽略。

因此,等家寶寶協會也希望能協助提供、媒合更多企業實習、職涯體驗等資源,幫助安置機構孩子能順利就業、自立銜接。這次問卷調查,我們也詢問了安置機構「希望協助媒合的職涯活動與資源」,回覆結果排序如下:

1.媒合企業暑期/或長時間實習工作
2.至企業內職場體驗(單日單場參訪)
3.至企業公司內職業營隊(跨日多場)

在這條充滿荊棘的路上,我們也看見了亮光。有的孩子願意冒著舟車勞頓,只為去餐飲店學一門手藝;也有孩子在便利商店值夜班,從懵懂到熟練,堅持做滿每一班、學會守時與負責。這些過程或許不起眼,卻是他們勇敢走向未來的起點。

所幸,他們並不孤單。一路上有願意陪伴的社工與老師、給予機會的店家、提供資源的組織。只要每一個大人都願意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標籤,孩子們就不會只是「安置機構出來的」,而是能夠踏實走出屬於自己人生的那一群努力者。他們的未來,或許不會輕鬆,但絕對值得被期待。



資料參考來源

113年勞動部「工讀生與部分工時勞檢結果」

兒童福利聯盟《2025年青少年打工現況調查報告》

 

你可能也有興趣...

【2025圓夢計畫】YouTuber體驗、熱氣球上表演,新增「職涯體驗」與「夢想行動」2方案
/Baby/ArticleDetail/8102/

【2025圓夢計畫】長愛家園《誰來煮飯?我們來煮!》夢想行動全紀錄
/Baby/ArticleDetail/8195/

全台育幼院名單&最新需求:幫助弱勢孩童,公益捐款、捐贈物資、志工招募
Baby/ArticleDetail/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