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報導-

【一呷顧一甲】《陪伴篇》慈心基金會郭竹君、溫婷安小姐︱農友轉作之溫柔支柱

  • 2018/02/01   作者-王柔崴
這次約訪的地點,座落在松山精華區巷內的淨源茶坊,走進去彷彿隔絕了喧囂紛擾,典雅的中式茶櫃、字帖還有清幽撲鼻的茶香,點了一盤素水餃和阿給,剛端上的普洱茶入口回甘。 淨源,希望人們在喝茶的同時能兼顧淨化水源,這些茶葉正是來自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以下簡稱慈心基金會) 輔導的有機茶農,乾淨的水源源頭需要大家的守護及努力。慈心的理念不限於農業而是一種正向、友善的生活態度,喝著這杯茶聽著慈心基金會的心路歷程,這一趟旅程跟茶湯一樣先苦回甘。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

為有機拓荒的勇士

大家不陌生的慈心,在二〇一一年正式將輔導與驗證單位分開成立,另外成立慈心有機驗證股份有限公司,接受採訪的是慈心基金會的竹君及婷安。竹君負責基金會對外活動及企劃,而婷安主要負責農友輔導及綠色保育驗證的申請。

 

慈心基金會今年二十週年,創辦人日常老和尚當年看見白鷺鷥因誤食農藥而死亡,決心改變台灣的農耕方式。二十年前的有機概念尚未成形,有機農產品也未被大眾接受,但他們的初衷一直未改變—希望能為社會盡一份力量, 只要有生命的,都希望能照顧到。

 

公園內蔬菜的種植,緣起於中橫公路開拓,為了提供當時築路工人的食材供應,隨著歷史變遷發展至今,成為台灣夏季高冷蔬果主要供應區之一,也是當地居民主要經濟收益的來源,不過當地農地連作及過量化肥、農藥的使用,造成生態耗損。

 

因著國家公園生態保育的願景,慈心受邀進入輔導,起初挨家挨戶的訪問,農友始終難以信任他們,轉作有機直接導致收入產量的減少,是農友最為掙扎的事。許多農友皆開玩笑的說:「慈心就像口香糖一樣黏人。」婷安笑著說。慈心拜訪了無數次,只為說服居民嘗試改變。

 

實施有機轉型後,慈心和生態老師不定期上山檢查在農地裡架設的紅外線攝影機,看有否拍到稀客。「去年看到山羌等動物開始配對了,今年更看到小動物們生下了下一代。」竹君講到這一段,我也跟她一樣興奮,親眼見證到農地生態的轉變一定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跟環境一樣,人的轉變也是需要漫長等待與陪伴,經過幾年的努力, 更多農友開始信任加入農耕轉型,願意為生態、家園及土地尋找更美好的價值。

 

一呷顧一甲

▲田裡有腳印市集裡的寶藏很多,營養的蔬菜炊飯、有機友善的甜點,每次採訪都會帶一袋食物回來。
 

而「綠色保育」的概念是,希望農民在農作的過程中,除了追求產量外, 也可以關顧生態維護和棲地的營造。為了讓台灣消費者能夠多了解綠色保育農友的耕作理念及綠保產品的推廣,於二〇一四年底開始於每週六在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田裡有腳印市集」,這是台灣第一個以綠色保育為理念的友善市集,更是農田保育及食農教育的推廣基地,創新綠色保育價值。

 

台北的市集命運總是多舛,天候不佳甚至颱風是常有的事,竹君說:「每次打電話問農民週六颱風來要不要休息一次,農民都說還是要來市集。」農友甚至會幽默的對他們說,人定勝天你們不要擔心啦。其實颱風天前,農友必須搶收作物,但作物不能久放,當然希望能盡快售出,這樣的辛酸並不多人知曉。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
 

某個星期六早上再次拜訪,尼莎颱風正好將至,雨還未落,但天邊的雲層已連綿成又長又大的陰影塊。來到田裡有腳印市集,果然還有十多個攤位,即便擔心農友的交通安全,他們樂天地笑說沒關係, 能為颱風天還來市集的消費者服務比較重要。看著大哥的笑容,我想到婷安說過加入慈心之後,自己同理心和反省的部分都成長許多,在農友及夥伴身上她獲得了一次又一次堅持下去的勇氣。

 

慈心團隊辛苦的陪伴及互相鼓勵回饋是婷安最大的動力,「看到這些就覺得, 這件事需要有人做下去。」近來新的挑戰,就是開始導入PGS多方參與式查證系統,並結合推廣綠色保育標章。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


▲台灣博物館有賣台灣本土水果製成的春一枝冰棒,後院還有好幾塊小田,要請「小小神農氏」種滿湖羅波、九層塔等等職務。

 

PGS參與式查證系統 生產不再是別人的事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 於二〇一三年提出「有機3˙ 0」概念, 比起傳統有機著重檢驗規定,新概念更積極鼓勵多方參與及包容,期望以人與環境永續為目標,還原自然的耕作理念。
 
國內現今的第三方有機驗證系統ICS( 農友——驗證——消費者) 因成本昂貴,間接影響到農產品的終端售價,消費者在沒有充分了解成本及農產品價值的情況下,進而不接受而造成有機產品在市場的不普及。
 
多方參與式查證系統 ( PGS 系統,Participator y Guarantee System) 由IFOAM 提出,是建立在第二方驗證的概念,假設從農友的生產經驗來架構知識網絡,我們可以因不同農產品特色制定核查的各項原則和規定,而生產的品質信譽來自大家參與的結果,所以有機產品增加了公信力並也培養社會長期學習的能力。
  
第二方角度讓大眾能實際了解各個環節,促進產業的成長與改變,就像婷安所說的:「惟有深刻認識,產業才會發展。」這套生產體系不僅提供了多元的溝通管道,並強化了農友及消費者( 或更多方) 的連結與信任,在互信基礎下開始,建立在透明公開的原則上,根本的力量之一便是對共同願景的認同。
  
在PGS查訪的過程中,消費者可以直接與農友面對面,不再是透過「第三者」訴說。除了消費者與農友的接觸,通路商、銷售端及專家學者甚至政府也可以加入查訪交流,實際了解各個環節及面相,帶動產業的成長及改變。
  
臺灣博物館有賣台灣本土水果製成的春一枝冰棒, 後院還有好幾塊小田, 邀請「小小神農氏」種滿胡蘿蔔、九層塔等等植物。
  
「但是在台灣,對消費者來說,農業的距離很遠,消費者只透過有機標章去相信農產的價值,建立制度下的關係是很薄弱、短暫的。」婷安語重心長地說。
  
現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大眾對農業信任動搖的時期,一個流言就可以造成消費者和農友關係的阻礙,她希望更多消費者能夠與生產者有更多交流學習, 了解生態保育和實務之間的關聯,對於農業的未來,「看到這個產業有希望在,就想把它做好。」她用堅定的眼神告訴我。
   

打破用藥的惡性循環,一起走向永續

我們試想一個故事:當一位農友在田間發現了病蟲害,他可能在買農藥時順便詢問老闆,但術業有專攻,農友可能並不了解藥劑成分,農藥商又可能追求銷量,可能造成推薦用藥的不恰當及疏忽。農友在施作農藥及肥料時,也許並不會照著正確使用方式及劑量,俗稱「雞尾酒療法」可能一次加太多農藥導致土地汙染更嚴重也影響了植株抗病的結果,劑量因此增加,或在不正確時間多次使用,土地惡化,植株怎麼會生長健康茁壯呢?於是又有了更多病蟲害及抗藥性......
 
「為環境去做轉變的事情,有時候自己的力量不夠,但當你看到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時候,就會告訴自己應該也要堅持下去。」就像婷安說的,一個人或許沒辦法改變現況,但當大家一起做的時候就會被鼓舞激勵。在慈心的工作氛圍似乎和一般有些不同,因為大家輔導農友和推廣農業教育,無形間也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大家多了更多包容會以同理心去理解,去看到別人辛苦的面向。在這裡有意義和價值,做的努力有改變就會想繼續堅持下去,在農友身上也學到很多。
 
如果說給友善農業一句話,竹君說或許會下這樣的定義:「對自己好、對他人好、對環境也好」。友善耕作不僅是農業的一種方式,更是整個生態的改變,或許我們可能想法還停留在有機的概念,忘了「永續」這個抽象卻真正深植人心的目標。「當你更了解,才有可能從內心深處去支持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