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報導-

【一呷顧一甲】《生態篇》新北坪林陳易泰大哥︱茶鄉復育心路歷程

  • 2018/02/02   作者-陳浩欣
駛離國道五號坪林交流道,沿著蜿蜒的小路不停上爬,車窗外的景色由平地建築逐漸變成一叢叢的茶樹,我們循著臉書相簿的一張張指示照片,尋找著那google 地圖上定位不到的目的 地。費盡千辛地找到大茶壺後面不起眼的小牌子,伴著濃霧抵達了山丘上的綠光農園。

一呷顧一甲

▲剛採下來的嫩葉。

帶著保育初心,回到農園

農園的茶廠裡,是忙著包裝出貨的陳易泰先生,一放下手邊工作,馬上端出茶具與烏龍雪球餅乾熱情地招待。臺大財金系畢業的他,四年前離開農產品行銷公司,回到坪林協助父親種植有機茶。
 
在他父親陳陸合的那個年代,農友們是從小到大習慣噴灑農藥的。鄰居鄉親長年噴藥,卻未察覺自身位於的坪林,正是翡翠水庫的上游。陳陸合先生擔心農耕行為影響水庫水源,決心在退休後回來種有機茶葉。
 
然而這樣的故事,跟我們過去訪問過的許多位友善農友相似。在台灣種植有機的田地比例不到百分之三,他們一旦站出來堅持自己理念,面對的就是前後左右、四面八方貫徹著慣行農法的鄰居,他們可能不理解、勸退、甚或觀望著好戲。
  
別人不做,他也要自己來。茶園地點選擇在山頂上,除了租金較低,更是遠離鄰田污染,日夜溫差大雖然讓茶葉生長速度變慢,卻也因此使茶葉品質較好。但缺點則是栽種成本高,雇用除草工人也比較困難。
  
一開始沒有技術也沒有通路,難得做出來的一點產量卻賣不出去,後來透過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介紹,慢慢地讓越來越多人知道他們在這塊土地所付出的努力。 

綠光農園?綠光茶園?

關於父親取名綠光農園而不是綠光茶園的原因,是因為希望茶園生態豐富, 不只有「茶」,還要有各種各樣的植物與生物,所以農園裡面也種植了許多不同的植物。
  
有機農戶不會噴灑農藥,地主不用擔心出租農地會遭到破壞,也因為提倡農地適性發展,地主也不會有清理雜草的麻煩。認真種茶的父親漸漸有了名聲後,一些鄰居地主也開始願意將農地出租,這七年內陸續有人要求出租,茶園一塊塊增加,擴張至今茶園總共有十七塊地,大約有四公頃。
  
所有的栽種過程堅持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及化學肥料,利用自然食物鏈天敵來減少蟲害, 更為了符合有機茶葉的嚴格標準,不使用慣行農法茶葉的加工茶廠以防交叉污染,為此加蓋了一間有機茶葉加工廠來進行茶葉製程。
 

一呷顧一甲

▲走一趟茶園,把合適的茶葉採集起來,學長說紅茶、綠茶、烏龍茶等等茶類,其實都是茶葉不同作法所做出的風味,不過隨著茶葉品種不同,也會有各自適合做成的風味。

  
學長說道,做有機不是不管理,而是減少過度干預,營造出一個比較自然、好的環境。不像一般的有機茶園整理非常整齊,沒有什麼雜草,在綠光農園裡,若沒有必要就不會除雜草。
植物本身與周圍環境會互相影響,雖然雜草可能會影響茶樹光合作用,生長速度會較緩慢,但周圍有雜草的茶樹在大太陽時比較不會熱,也比較不會有乾旱的問題,茶樹較為健康,可以減少照顧成本。有雜草遮蔭的茶樹,所泡出來茶葉的味道比較自然。

 

野放茶與友善生態

農園其中的幾塊茶園甚至採用完全「野放」的種植方式,相較平均一年可以採四至六次的一般茶園,野放茶平均一年只能收成一次,成本相當高收穫量又少,但學長說到這眼睛一亮,說野放茶的自然,真的喝得出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利潤的極大化,而是消費者與土地的健康。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農園裡常放了許多寫有「翡翠樹蛙」的大桶子,是特意用來提供卵及蝌蚪的棲息地。父子自從發現翡翠樹蛙的蹤跡後,特地多設了幾個桶子,還常摘取菜葉讓蝌蚪食用。講到這,學長語氣是滿滿的關愛。
  
綠光農園不走大部分茶農契作模式,除了自產自銷來銷售自己家的茶葉外,更透過演講、安排微旅行參訪活動來推廣有機栽種、友善土地的理念,並且勤跑農夫市集,宣傳行銷綠光茶園有機茶的品牌,隔週會固定出現在板橋的248農學市集,也常常在田裡有腳印市集見到農園主人來擺攤喔!
 

種茶以外的那些事

從財金領域畢業的陳易泰,身上並沒有一絲商管人的快步調。他說,在學期間就打定主意,不要像大家一樣西裝筆挺地走入金融業,但他也不否認商管背景帶來了不少幫助。在農業的世界裡,每天也都運用著成本分析、決策判定,小至是不是該接這筆訂單,大到是否花大錢購買大型機具,處處都不能只靠著直覺,這也是許多農友感到頭痛的部分。

 

回到坪林種植有機茶,除了是份工作之外,還有額外的附加價值——翡翠水庫有五百萬人在飲用,若能在這裡種植有機茶保護環境,除了保護自然裡成千上百的昆蟲鳥類,也等同間接幫助到五百萬人,更可以透過演講,將正面、樂觀、陽光的故事影響其他人,就像做功德一樣。

 

學長帶我們來看他正在實驗中的有機堆肥,以前都是在外購買肥料,後來決定自己參加講座、四處請教學習試做肥料。層層放上落葉、酵母菌、廚餘等原料,不斷地測試堆肥溫度是否適合發酵,而令人驚訝的是,不同於過去對有機堆肥的刻板印象,堆肥的味道竟然不如想像中那般惡臭。

 

學長笑著說道,這就是他努力想讓更多人知道的。許多事情不若自己想像那樣,如果能有更多人能夠了解有機栽種、友善種植的價值,就能夠更可以接受這樣種植方式的農產品,唯有這樣,才會有更多農民投入友善環境農業, 讓環境變得更好。

 

聊著聊著,一輛小型遊覽車停在了茶廠外面,是遠從法國來的觀光團。像是稀鬆平常地,學長邀請我們全部人一起享用午餐,待茶足飯飽,一群人戴起斗笠背起茶簍,開始採茶體驗。

 

學長細細地解說摘取合適茶葉的方法,也帶著所有人研究「一心二葉」,回到茶廠,更繼續演示茶葉製程下一個步驟「委凋」。遠道而來的貴客們充滿興趣地參與著回應著,相信透過雙手,對台灣茶葉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這樣的微旅行,搭配特色餐點、採茶、製茶等體驗,是學長推廣有機理念的另一種方式。並不是艱深的諄諄教誨,也不是電視上偶而閃現的小農故事, 他的茶園就是個大教室,讓這些有機的故事被人們記住,並帶去給更多人。

 

陳列架上的每一包茶葉所泡的每一杯茶,都是他們認真栽培的心血結晶。或許力量很微薄,但他們仍懷著初心,默默努力著,讓台灣這塊土地與島上的人們,變得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