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就關心友善農法、環境保護的您,應該有聽過「秀明自然農法」這種不用藥、不施化肥的友善耕作方式吧!十多年前,自然農法風潮方興,一群嚮往自給自足生活的移居者,前仆後繼來到好山好水的東部開拓心中的桃花源,各門派的友善農法在後山開枝散葉。
目前定居花蓮壽豐的慶豪哥和慧芸姐,就是追著理想生活而來的成員之一。原本就熱愛戶外活動、奉行不吃藥原則的他們,2008年年底在友人介紹下參觀了一座實行秀明自然農法的農莊,成了人生下他們半場的轉捩點,亦是反璞歸真的起點。
秀明自然農法作育有機好米
2008年年底參觀完農莊,便報名了隔年春季的農民私塾,兩位農業門外漢,就這樣一腳踏進這全然未知的領域。
當年對農業一無所知的慶豪哥和慧芸姐,現在已經將自有的四季耕讀農園經營得有模有樣了;遵循秀明自然農法「順應自然」的精神,他們依循節氣種植水稻、雜糧及各種時令蔬菜。
初期也歷經了稗草叢生、福壽螺大軍以及颱風的輪番考驗,但他們始終懷抱開放的心態,認為這是學習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必經之路,一次次跨越困難走到今天,已掌握自然農法的要訣並取得有機驗證,穩定出產美味又健康的有機好米。
吃在地、食當令 身土不二從吃開始
但實際上要靠農業生存下去,可沒有想像中容易,農村裡不少想要從農的新移民來了又走也是尋常的事。因此為了讓這條自給自足的路走得更穩健,他們循著「吃在地、食當令」的原則,在不同季節推出期間限定的加工品。
端午包粽子,天冷了搓湯圓,春節近了還有蘿蔔糕、年糕、芋粿巧等傳統米食出爐,除了增加產品多樣性,也蘊含了延續傳統米食文化文化的心意在裡頭。
「身體就是要吃當地種出來的東西,所以南方人本來就要多吃米食」慶豪大哥如此說到,與我們分享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踐身土不二精神。
為了呈現食物原味,所有加工品都秉持無添加原則,除了少許的鹽、糖調味,其他主成分,包括米、花生、芝麻、蘿蔔、芋頭,都是從種植到加工一手包辦,食材來源保證安心透明。
看見他們的用心,今年無毒農提出一個新的合作計畫,希望結合各地小農嚴選食材,製作符合當令節氣的無添加米食。
起初向慶豪哥提出想法時,心中其實超級忐忑,想著他們管理農場、製作加工品,還要抽空跑市集已經夠忙了,沒想到電話那頭爽快地答應了。
「好啊,我們可以來試試看,你們下次直接來花蓮看看吧!」
反璞歸真 味覺尋根
在農友的熱情邀約下,我們在下著冬雨的十二月初抵達花蓮壽豐,即便天氣不太美麗,但不論晴雨,在四季耕讀農園總有忙不完的農活。看著他們忙進忙出,一早開始卸穀、碾米,接著浸米、磨米漿、做粿粹,我們也不好意思袖手旁觀,跟著捲起衣袖幫忙洗洗刷刷,一群人忙活了半天。直到接近中午,蘿蔔糕、年糕、湯圓陸續上桌。
夾起剛起鍋的蘿蔔糕,源自現磨在來米的Q彈勁道從筷尖傳回手中,帶皮刨成粗絲的有機蘿蔔還隱隱透著光。米香Q、蘿蔔清甜,每一口都是紮實的食物原味。
真沒想到,要吃上一口純米蘿蔔糕得費上這麼大功夫,市面上明明有很多便利省時的半成品,為何他們還是堅持從原米開始做起?
「我們喜歡有米香的米食,那就是印象中小時候吃到的味道,半成品雖然方便,但香氣跟口感都比不上現磨的」慶豪哥如此答道。
這才明白,原來這些繁瑣工序的每一步,都是找回食物原味的必經之路。
米食是用來款待重要的人
餐桌上,慶豪哥和慧芸姐接著聊起了各自的米食記憶。
「以前鄉下過年都會自己炊粿,後來長輩年紀大了,做不動了,家家戶戶炊粿的景象就漸漸沒有了,味道也不一樣,現在自己做米食也是想把這樣的文化保留跟推廣出去」
慶豪哥先提起自己的童年回憶,慧芸姐接著分享至今仍印象深刻的米食記憶。
「有次到朋友家作客,他們是比較傳統的客家家庭,那天他媽媽做了麻薯,就為了我一個客人。你要知道做麻薯是很費工的一件事,這就是他們表示歡迎的方式。」
「米食在我們的文化中,就是用來款待重要的人」慶豪哥跟著補充到。
從親友之間相約吃飯,喜慶場合中的麻薯、湯圓,到祭祀桌上供奉神明祖先的米酒,各型各色的米食都帶有祝福和款待的意涵。到了現代,人們親自製作米食的習慣逐漸消失,但其中的文化意涵仍可以其他形式被保留下來。
因此,在與農友深度討論後,我們決定聯手推出年節限定無添加米食禮盒,以此款待您心中重要的人,用傳統米食傳遞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