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 (請用台語來唸)
這些魚的排名主要是以台灣沿近海的魚類為主,且各地因為海鮮來源有所不同,因此各地的魚類的排名都有所不同,但都包含在這前十名之中。
根據曹銘宗《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一書裏頭有提到,應該是九春子十烏喉才對,這樣「喉」才能夠與上一句的馬「頭」相互押韻。
第七名 赤鯮
赤鯮、學名為黄背牙鯛 (Dentex hypselosomus),同樣是屬於鯛科的魚類。在台灣四周沿海都有赤鯮分布,棲息於砂泥底值得魚類,以底棲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小魚等為主食。赤鯮又名「赤鬃」,可能因巨大且根根分明的背鰭得名。明朝《閩中海錯疏》一書中:「棘鬣(嘉鱲)與赤鬃 (赤鯮),味豐在首,首位豐在眼,蔥酒蒸之為珍味。」也說明了赤鯮的美味。
另外有一種長的很像赤鯮的盤仔(紅鋤齒鯛),也是美味的魚種,但常常讓人搞混。盤仔的特色是前兩根背鰭會特別的延長成絲狀,而赤鯮仔細看他的背部,會有淡淡的黃斑。
第八名 馬頭
在市場也經常看到的馬頭魚,屬於馬頭魚屬的魚種,主要有白馬頭魚 (Branchiostegus albus)、日本馬頭魚 (B. japonicus)、斑鰭馬頭魚 (B. auratus)。,主要棲息在西部、北部及東北部砂泥底質的海域,以小魚、小蝦為食。
馬頭魚有著方形的高額頭,且以刺少有細緻的肉質得名,在日本甚至用甘鯛來稱呼牠。以乾煎料理最能吃出馬頭的美味,煎的香酥的魚皮,搭配軟嫩肉質,形成強力的對比。
第九名 烏喉
黑(魚或 一ˋ) Atrobucca nibe;又稱黑喉、黑口、黑加網,特色是口內為黑色的;與鮸魚、黃魚同樣是石首魚科的魚,棲息於砂泥底質較深海域,以小魚小蝦為食,繁殖期會有聚集的習性。烏喉在早期因為較難捕撈到,所以是十分高級的海鮮。「若有錢,烏喉都會盤山過嶺;若無錢,三界娘嘛無才調踉入戶。」
意思是如果有錢,烏喉都會翻山越嶺而來;如果沒錢,田間裡的三界娘小魚都不會跳進門。也暗示著黑喉是有錢人家才吃的起的美味。
第十名 春子
春子是小型的石首魚科的暱稱,如鱗鰭叫姑魚(Johnius distinctus)、叫姑魚(J. grypotus)、皮氏叫姑魚(J. belangerii);有些地區會用「加網」來稱呼。另外,叫姑魚還可以利用魚膘的肌肉發出「咕咕」的聲響。
春子和烏喉一樣棲息在砂泥底質海域,因此是拖網捕撈主要的漁獲之一
肉質佳,糖醋、清蒸皆宜。
另外還有些白姑魚、大頭白姑魚則會用「帕頭仔」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