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忠先生(以下簡稱阿忠大哥),是麗園農場第三代的耕耘者。主要作物為楊桃、鳳梨,並輪作百香果,柑橘類,以及其他各種作物。從小在農場生長的阿忠大哥,言談中滿是對農場與環境的熱情,也因著這份熱情,想與更多人分享這片土地帶給他的養分。
一進到麗園農場,農場邊擺放著阿忠大哥利用漂流木所做成的藝術品,各式各樣的花草,在大哥熱情的介紹下,而我們都成為與大地學習的人——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質樸的生活中,隨處都是資源。
阿忠大哥帶著我們,如神農嚐百草般,一路摘採各樣的野菜樹果,令早已經過現代精緻化飲食慣壞了、馴服了的我們,一方面被貼近大地的飲食方式安撫味蕾,卻也一方面給了我們一種野性的刺激。更貼近大地,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不僅是小農的故事,是小農的精神,是大地如何餵養最後擺到我們桌上的那些佳餚,是我們如何及為何被馴服。
▲一呷顧一甲
放下農藥,食農教育之初
鹿野從六〇年代起大量推廣茶葉,也是製茶業相當興盛的地方,早年阿忠大哥家裡也是茶農,到後來種植釋迦。有感於祖父母輩因為農作時照顧這些需要大量農藥的作物,造成了健康的負擔,因著對家人的愛,決定不再使用農藥。
剛開始做無毒栽種火龍果時,田間管理無除草劑,以棲地營造的概念經營農場,但由於消費者對這樣食物背後的概念並沒有充分的了解,成為第一個在銷售上遇到的困難。但是因著優異的口感,與特殊口味的記憶點,消費者逐漸追溯到產地,也給了阿忠大哥更多堅持的信心與動力。
當時正好興起了觀光果園的經營模式,但是突如其來的人潮,造成果樹受損, 植株生病。對於原本粗放式管理的農家經營,反而造成負面的壓力。他意識到這些都是與食農教育與環境環環相扣,在於對人們對食物,對環境的不了解,因此決心投入食農教育。
理念從單純的「農地不可荒廢」出發,學習以草生栽培,製作偽棲地、食物鏈、如何兼顧生態。進入阿忠大哥的農場,不以單一作物為主,俯拾皆是野菜,一旁不起眼的小花小草都有他們的來由故事。他想傳達的是:食物不只是因為人類的健康,也是對整個生態的支持與保護;背後的故事,以及創造的影響應當更深更廣。
完全利用,在生活裡循著自然
為了讓大家透過實際參與操作,更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使消費者可以漸漸回歸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消費,消費者不只是消費者,更像是家人。透過在2626市集與東大市集與消費者面對面,和哥哥開的民宿合作套裝行程, 走訪在地農場,也參與學校教學。
他也在自己的農場結合「產地餐桌」、「低碳廚房」的概念,讓來訪的人們可以像家人一樣一起吃飯。大哥結合平時蒐藏的漂流木和在地食材做出窯燒料理,草木灰再回到農場成為肥料,傳達低碳處理、完全利用的概念。
阿忠大哥說,窯達到350 度時適合烤披薩,慢慢地等到溫度降到250 度左右適合烤麵包,隨著溫度降低可以烤雞、煮湯,也可以做蔬果乾燥等等,完全利用,就是指這樣的過程。
近年剛好與社區合作,成立戶外教室,從產地、農業廢棄物的處理、產地食材採集,到產地餐桌烹飪,體驗完整產地餐桌循環。
其實,除了產地餐桌以及低碳廚房外,小朋友最愛的活動便是堆肥翻堆,尋找健康土壤底下的昆蟲動物,吸引小朋友去認識這些地底下的寶貝,在尖叫與歡笑中,帶給小朋友最簡單也最真實的體驗。
食農教育過程中最快樂的事?
大哥回想起了他小時候的故事。小時候有很多野生芭樂樹,不同於現在市場上賣的芭樂,是那種小小的,嘗起來口感相當澀,表面上總是有許多如新月般疤痕的野生土芭樂。
那些疤痕並不是天生,是發現土芭樂的人會用指甲刻出一個新月狀的甲痕。當土芭樂越接近成熟的時候,新月痕也越來越多,代表著虎視眈眈的人也越來越多。
那些年代裡像是競爭又像是遊戲的痕跡,是阿忠大哥最想保留下來的事物。野外採集的快樂,大自然的野宴,野外探險、摸鳥蛋、抓蜂窩,聽起來很野性,但正是坦坦蕩蕩地將自己交給大自然,與之共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