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報導-

【一呷顧一甲】《夢想篇》南投埔里陳新豪大哥︱在地守護生態復榮

  • 2018/02/02   作者-嚴于涵
抵達埔里,遠遠一台湖水藍的Nissan March,一位男子從駕駛車窗探出頭來,灰色的鴨舌帽下還能看到他熱情地笑瞇著的眼睛。他車子的右後輪壞了, 只要重量壓在右側就是一陣尖銳的摩擦聲,新豪哥一面指揮,在後座的我們一面努力地靠左挪動,一見面就是一番有趣的折騰。
「嘿,我先帶你們去個地方!」新豪哥似乎忘記訪談背景預設在他的農地, 還沒有完整的互相介紹,踏下油門便豪爽地開上山,同行的學姊跟在後面小聲補充:「他就是南投縣生態農業有機發展協會理事陳新豪,新豪哥!」

認識埔里友善農業,從賞鳥開始

埔里是個四處能見山的盆地,甫踏出車外,是別於台北大都市的清新空氣。新豪哥指向山林裡的一片綠,我們朝著同方向望去,但什麼也沒發現。他說那是某種鳥的叫聲,我們作為都市小孩,記不起那些名字,也看不見重重枝枒後的珍稀鳥影。

 

只記得新豪哥講話時,雙眼充滿希望,彷彿在訴說十年一度的美景,手指著天空從東講到西,模仿每一種鳥類的叫聲,津津樂道著牠們的習性與特徵。每當山邊又傳來一陣鳥語,他就會發出讚嘆,就像在感謝一個奇蹟的出現。
 

虎頭山俯瞰整個埔里盆地,地貌的變遷歷史娓娓道來

新豪哥那台車由於右後輪彈簧損壞,車身太低讓底盤一直因摩擦而發出尖響,即便如此,仍阻止不了他載我們爬上海拔六百五十公尺的虎頭山。

 

好不容易到了觀景平台,新豪哥一下車,便是侃侃而談眼前這片他投入了好幾年心血的土地。他指著東北方山腳下棋盤狀的農地,說起一次拜訪有機農場,目睹因高溫及地形影響形成特殊旋轉對流的「塵捲風」,捲起大量的塵土及稻稈在空中旋轉,從山的一邊一路飛撲到有水的茭白筍田時,居然頓時消散。

  

這樣震撼的一幕給新豪哥非常大的啟發,他大膽假設有機水田對改善微氣候產生正向作用,從那時候開始,他便下定決心朝「水」研究。一直到了今天,雖然已經得到滿滿的收穫與發現,但卻讓他更加投入去繼續鑽研更多,每一天的臉書動態都在轉貼這方面的報導。

  

從虎頭山往埔里鎮望去可以清楚看到鎮上的土地規劃, 農地﹑房舍,與公寓高樓分明,農田裡是蔬菜還是穀物也能一目瞭然。埔里是茭白筍的重要產地,而種植茭白筍需要特定的溫度與濕度,尤其他們生長在水田裡,需要大量乾淨的水源。

 

一呷顧一甲

▲為了採訪難得下田,結果跌了一身泥土,果然下田還是不要穿白色的呢......



 

埔里生態,危機與轉機

從前埔里到處都種茭白筍,但現在因為地下水耗竭,環境改變,許多茭白筍田被迫變成種植旱作。然而,在新豪哥眼裡,藉由環境監測與大數據的分析, 看山能找水,看山形就知道水脈何在。湧泉口沒有消失,地下水也還有機會再蓄。

新豪哥是位精力永不殆盡的嚮導,緊接載著我們開回橋邊,去看看方才提到的河流,但映入眼簾的是一堵水泥攔沙壩,橫越整條河流,大約二十多公尺寬,高高擋住了怎麼也不可能越過它的水。

  

近年來,環境受到人為因素而改變,整條河流不管上、中、下游被分割成一段一段,魚兒被迫學著爬樓梯,出得了門卻低估了回家的路,要於而溯游跳上這幾公尺高的攔沙壩根本不可能。

  

「我們應該要還一些東西給大自然,讓那些鳥獸啊、動物們能夠棲息。」新豪哥感嘆道,「其實他們能夠棲息我們也才能夠棲息。」

  

埔里的水曾經能寬裕得能供所有居民們使用,灌溉農田也灌溉自己,但現在看來水明顯減少許多,地下水被過度使用且沒有讓它順利回補本來就很容易枯竭。

  

「你們看,那個雁鴨應該是到處飛來飛去才對啊。」

 

一呷顧一甲

▲正在巡田的大哥。

被白柚的甜說服,三種農法代表三種心情

終於來到新豪哥自家的農地。這裡不大,和父母親一起耕耘總共只有兩三分地,卻被區分成三種農法施作,分別是慣行農法、友善農業、和有機田區, 依序代表他們家的經濟、生態保育、和夢想。

  

有些難過的是,夢想與麵包難以兼得。我們坐在一旁的土地廟階前,享用新豪哥種的有機白柚──那樣其貌不揚的外表在市場上不可能被我們看到,更別說有機會嘗到,但實際上卻比任何一個我吃過的水果還甜、還有水分。

  

新豪哥從科大畢業,是資訊科技與電子專業,工作一段時間後毅然放棄相對穩定的薪酬轉而回鄉追尋夢想,從頭學習務農也成立產銷班,最重要的是, 為了讓心愛的埔里盆地回到過去的榮景。

  

他一直到處奔走,宣導友善農法,才發現其實不少農友也還有同樣的憧憬。漸漸的越來越多人響應,一旦上、中、下游都有農友接受新豪哥的建議,在農地開發生態池,魚兒就能順著水流回家,創造永續的生態環境。

  

這麼多年來,這些農友跟著新豪哥一起走,但新豪哥自認為沒辦法給他們穩定的銷售通路,為此感到懊惱不已。「總是為了生態保育認證標章,號召大家付出非常多犧牲與努力,但在保證農友們穩定的生活之前,只希望有更多人來支持推動生態農場。」

  

新豪哥指著農田各處笑著說道:「因為這樣就可以看到很多保育動物,像這些鳥類、穿山甲、十幾種的蛙類、三十多種的蝴蝶,像開派對一樣!」說到底,付出這一切的努力其實最後受惠的仍是人類。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東西,農友們致力創建乾淨無毒的環境,一切回歸大自然,順應著天而作。

  

「身為消費者,我們的選擇決定了背後的生產過程,如果我們願意給那些醜醜的,可能不太乾淨或沒有那麼完整的蔬果,那背後就是一片森林,透過每一個人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實永續,當大家懂得認明保育標章,那到處就能遍地開花,到處都是保育動物的天堂樂土。」


一呷顧一甲

▲新豪哥的父母那天正在為牛番茄製作滴灌系統,其實就是把很硬的細管插入預先鑽洞的水管中,讓水可以透過恨多分支滴進每個植株。我們自告奮勇幫忙,沒幾下手指就因為太用力開始發抖,為了激發大家鬥志,我們還分組比賽誰插得多,旁邊的阿伯阿姨倒是笑得很開心。

最後,躡進保育動物的天堂

撥開膝蓋高的雜草往前進,我們站上生態池邊駐足聆聽蛙鳴。張開手掌感受新豪哥所說的水脈,似乎因人而異,可能是涼氣或是熱流,我們試了許久, 感知仍是歧異。

  

「夫喲──喲──喲──」熟悉的長嘯飛過空中,我們同時抬頭,「看!老鷹來了!大冠鷲,二級保育類,有他們在就表示這裡有完整的食物鏈!」新豪哥眼睛一亮,隨手又拈來下一個生態小故事。當時的我一陣鼻酸,忽然之間好像懂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