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小編來到位於台北市的文山關愛之家。若你對這個名字略有印象,可能是來自早年「愛滋寶寶」議題;但當真正走進這個地方才發現,關愛之家的故事不只如此,它乘載著比想像中更複雜、更無聲、卻深刻無比的生命重量。
▲孩子的遊樂空間(圖片來源:文山關愛之家)
文山關愛之家目前服務有照顧愛滋感染者中途之家與協助落難外籍人士。在中途之家中,家園陪伴需要穩定療程、身心支持的感染者,讓他們在治療與生活之間找到喘息的空間;而在落難外籍人士服務中,家園提供了臨時住所、法律協助、返國安排等協助,讓陷入困境的外籍朋友能夠重新站穩腳步!
關愛之家夥伴也特別分享現在其實已經沒有愛滋寶寶了,隨著「雞尾酒療法」與「愛滋產檢」全面落實,當孕婦在懷孕時發現感染,只要按時服藥、配合醫療,病毒量就能壓到極低,使得HIV幾乎無法從母體傳給胎兒。這是醫療進步帶來的奇蹟,也象徵著一段時代的結束——曾經在台灣需要安置的「愛滋寶寶」,現在已幾乎絕跡。
▲雞尾酒療法(圖片來源:疾病管制署)
「有些孩子不是不能長大,而是等不到長大。」
然而,當一扇門關上,另一個更沉重的議題卻敲了進來。家園夥伴分享近年來文山關愛之家最急迫、最龐大的需求──照顧「黑戶寶寶」。黑戶寶寶指的是在台灣出生,卻無法取得任何國籍的孩子,多為外籍移工所生,可能因母親逾期居留、怕被通報而不敢產檢,或是負擔不起罰款、返國費、工作環境不穩定、仲介費壓力大,只能四處打黑工……等多重原因。因此孩子出生後便跟著媽媽四處漂泊,住在狹窄、潮濕的出租處,生病只能硬撐,常常小病拖成大病,沒有健保、醫療費高昂……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姐曾說:「有些孩子不是不能長大,而是等不到長大。」孩子在台灣這段時間,依然需要吃、需要照顧、需要學習,這些都成了關愛之家一肩扛起的責任。
▲等家寶寶協會配送的水果(圖片來源:文山關愛之家)
關愛之家夥伴也分享孩子的故事,總有讓人說不出的心酸,雅雅(化名)從小在台灣長大,直到7歲才跟母親一起返國,然而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他卻在學校遭到霸凌,只因他聽不懂自己的母語。一個孩子,沒有選擇出生地的權力,也沒有選擇國籍與生活的權力,這種命運,是大人造成的,但承受的是孩子。
隨著愛滋寶寶幾乎消失,外界以為關愛之家的兒少服務會逐漸淡出,但事實完全相反,黑戶寶寶越來越多,外籍弱勢家庭被看見的越來越少,這些孩子多為0–3 歲,由於學前階段照護密集,關愛之家必須提供全天候陪伴。此外,還有部分小家照顧的多為發展遲緩、特殊需求、需要高度醫療照護的孩子,目前文山關愛之家有20多個據點,孩子們平日分散在各個照護家庭,假日才會回到文山關愛之家,由志工陪伴、一起活動,那種自然的陪伴與笑聲,是最難得、也最珍貴的日常。
已經自立的大孩子也有些仍然留在關愛之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離開,而是因為他們願意留下來,照顧現在的小小孩。關愛之家也提供吃住,陪著他們慢慢建立能力、累積工作經驗,那是一種「曾被照顧過,所以願意再把愛傳下去」的循環。
▲文山關愛之家參與等家寶寶協會聖誕傳情活動
有一種愛,是默默撐住那些沒有聲音的孩子
即使沒有愛滋寶寶了,關愛之家仍積極走進校園做「愛滋防治教育」。因為現在青少年進入網路的年齡越來越早,錯誤資訊與污名仍然存在,唯有讓孩子理解HIV不是「碰到就會傳染」、適當防護很重要、感染者可以正常生活、勿以偏見傷害他人……等正確觀念,才能一步步阻斷歧視。當我們談到近期需求,關愛之家夥伴的回答沒有任何猶豫:「醫藥費。」因為黑戶寶寶沒有健保,一旦生病,一次急診就是上萬元,住院費用更是難以負荷,在照顧大量0–3歲寶寶的家園裡,醫療支出永遠是壓力最大、最不可預期的部分。關愛之家希望即使孩子無身份,也能得到必要醫療;即使孩子只在台灣短暫停留,也能安全長大;即使沒有健保,也不能讓生病變成威脅生命的風險。孩子不能等待,生病更不能等待。
▲孩子享用等家寶寶協會配送的草莓(圖片來源:文山關愛之家)
願更多關注與行動,陪孩子們一起「站得穩」,離開文山關愛之家那天,心裡有些沉,也有些暖。沉的是孩子肩上承受的重量,暖的是這座家園仍然努力撐起每一個需要被看見的小生命,文山關愛之家的愛不是轟轟烈烈,而是默默撐住那些沒有聲音的孩子。
▲等家寶寶協會(右)夥伴拜訪文山關愛之家
你可能也有興趣...
關愛之家與黑糖糕天使/Baby/ArticleDetail/4432/
【德蘭兒童中心在音樂裡聽見希望 邀請你支持孩子種下希望】育幼院蔬果配送第470週
/Baby/ArticleDetail/8326/
全台育幼院名單&最新需求:幫助弱勢孩童,公益捐款、捐贈物資、志工招募
/Baby/ArticleDetail/6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