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字號:台內團字第1070087702號
-等家寶寶-
【2025圓夢計畫】鋼琴聲與烘焙香,讓孩子相信:「自己也能做到一些美好的事!」|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
  • 2025/09/02   作者-Lizzie
【2025圓夢計畫】鋼琴聲與烘焙香,讓孩子相信:「自己也能做到一些美好的事!」|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
坐落於花蓮山區的一處溫柔角落,有個不起眼的小機構,卻每天點亮13個孩子的生活。
這天,我們沿著蜿蜒山路來到花蓮「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拜訪這座庇護著孩子們的「家」。家園的杜主任親切地迎接我們,她說:「這些孩子都叫我媽媽,因為他們需要一個像家的核心,有人可以依靠。」

▲來到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拜訪這天,剛好碰到前一天大地震花蓮封路,也讓我們體會到家園物資運送的辛苦與不便
▲裡面溫馨的佈置,家園外就是綠油油的農田
 

家園的孩子,13個名字13份故事

目前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照顧著13位孩子,年齡從7歲到18歲不等,其中10位有身心障礙手冊,包含中度或輕度智能障礙,以及複合性的情緒障礙。

「這幾年孩子的狀況真的變得很不同,」杜主任語氣溫和卻不無感慨,「以前多是家庭失依,現在常常是一來就帶著助聽器、癲癇藥,還有創傷。」


孩子們的家庭背景多來自家暴、性侵、嚴重疏忽,「孩子來時看起來都很正常、很聽話,可是一年多後創傷開始浮現,會做惡夢、會哭、會開始退縮。」這些情緒的波動與變化,都考驗著工作人員的專業與耐心,也需要一顆「不怕難、不怕煩」的心。

杜主任說,為了應對孩子不同的需求,他們在照顧方式上不斷調整、學習。「我們都以為尊重孩子的權利就是什麼都讓他自己決定,後來才明白,要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孩子學會選擇、也學會面對限制。」這樣的溝通過程,需要的是理解,而非妥協。


▲家園的佈告欄,目前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照顧著13位孩子
 

從生疏到熟悉:才藝,點亮孩子的眼睛

「孩子們最喜歡射箭跟設陷阱,真的會哎!」談起孩子的才藝課,杜主任笑了。家園與部落獵人協會合作,每年暑假舉辦文化營,教授孩子打獵、織布、射箭、生火煮飯、跳舞等傳統技藝。

「有個孩子剛來的時候什麼都不敢碰,連火柴都不會點。後來學會怎麼生火煮飯,還笑說以後不會餓死了!」這樣的轉變,不只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種對自我能力的肯定。

除了文化營,機構也邀請部落回鄉青年擔任家教,協助孩子學習英文和數學。「我們現在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彰師大英文系畢業,一位是世新大學法律系畢業,他們下班後願意來教孩子,真的很感人。」杜主任說,這些青年看到孩子進步,也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們一個孩子數學以前完全不會,現在慢慢能自己算一些題目了,他很有成就感,回來就會說『媽媽我今天考了80分』,那種眼神,是亮的。」

學才藝不只是學會一件事,更讓孩子在掌聲與讚美中感受到:我可以,我也很棒。




▲獵人學校,孩子們學習竹筒飯的製作和傳統搗米(圖片來源: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臉書
 

在琴聲與香氣中找回自信

除了文化營的射箭、設陷阱等部落課程外,孩子們平常也有學習音樂與手作等才藝。杜主任說,這幾年家園嘗試引進更多生活化的才藝課程,如鋼琴、吉他、烘焙與簡易料理,讓孩子在不同領域中找到自己的亮點。

「我們有一個國中女生,一開始不太說話,也很怕表現自己。但自從開始學吉他後,她慢慢地開口哼唱,然後主動說想學一首抖音歌。」杜主任說,這句「我想學XXX歌」,對他們來說不是普通的請求,而是一個孩子開始願意表達、願意嘗試的徵兆。

吉他老師是一位年輕的部落青年,教學風格活潑,孩子們也不會有太大的距離感。「一開始手指按不下去,痛得唉唉叫,還有人乾脆把吉他放在一旁說不要了。但過了幾堂課,有孩子竟然偷偷練,自己在房間彈和弦,後來學會幾首簡單的歌,就一直想彈給我們聽。」杜主任笑說,「那個原本說不要的,現在還會糾正別人指法。」


▲孩子們與吉他老師

除了音樂,家園也安排烘焙課程。孩子們學會打蛋、攪拌麵糊,從烤箱端出自己做的餅乾時,臉上的笑容就像剛得到一顆星星。「有一個小男生很愛吃甜食,第一次做完餅乾,他捨不得吃,先跑來叫我來看,然後才慢慢咬一口說『好像比外面的還好吃耶!』,然後又多吃了3塊。」杜主任笑著補充,「他還跟我說,以後想開一個賣餅乾的小攤。」

▲孩子的烘焙課

還有孩子對鋼琴產生興趣,雖然機構的電子琴只有一台簡易型的,但老師說他聽得出來孩子的音感不錯。「他學會彈《生日快樂》後,就一直想在每個人的生日彈給對方聽。其他孩子生日當天,聽到琴聲時都會害羞地笑。」這些看似平凡的小動作,在這裡卻是深深的感動——那是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是他們重新連結世界的一座橋。

「才藝,不只是讓孩子多學一項技能,而是讓他們透過雙手和聲音,找回對自己的肯定。」杜主任語氣堅定地說:「我們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音樂家、烘焙師,而是希望他們知道,自己也可以做到一些美好的事。」


▲才藝,不只是讓孩子多學一項技能,而是讓他們透過雙手和聲音,找回對自己的肯定
 

與部落弱勢孩子愛的連結

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不僅照顧安置孩子,還在10年前開放了部落孩子的課後照顧班。「我們現在有 25 個部落孩子下課會來這裡寫功課、吃飯、參加活動。」杜主任說。

起初是機構的孩子對同儕生活感到好奇,「我們家的孩子說,想去同學家玩,但身為兒少安置機構,我們不能隨便讓孩子出去,所以就乾脆變成邀請同學來機構玩。」但部落的孩子來到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後,說了一句話讓杜主任紅了眼眶:「你們家好幸福喔!」因為這些部落的孩子,雖然非兒少安置個案,但可能也是來自弱勢、脆弱家庭,因此開啟了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與附近部落連結的契機,大家互相幫忙。

例如下大雨時,部落的阿姨會幫忙撐傘接機構孩子回家;雜貨店老闆會主動聯絡家園說「誰誰誰在這裡等你們來接」。杜主任說:「這樣的支持,讓我們更穩、更像一個家。」


▲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座落在秀林部落,也有提供部落弱勢孩子的課輔服務,與部落和教會彼此關照(圖片來源: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臉書
 

一群相信愛的人,把家撐起來

杜主任已在這裡工作 26 年,從立案前的山上鐵皮屋時期開始守著孩子,一路走到現在的合法安置機構。「我們不是大機構,但我們的心都很實在。」她語氣堅定地說。

家園有14位員工,其中包括7位專任生活輔導員,有人甚至每天開車一小時上下班。「他們不是因為錢,而是因為在這裡,他們找到意義。」

這裡沒有華麗的設施,也沒有大規模曝光,但這裡有濃濃的人情味和深厚的陪伴。「有些贊助者,一捐就是20幾年。每次想到,我都會熱淚盈眶,覺得自己不是孤軍奮戰。」杜主任說。


▲感謝辛苦的機構工作人員和愛心贊助者,陪伴家園孩子健康長大(圖片來源: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臉書
 

孩子的未來,會亮的

走出家園,陽光穿過山林。杜主任說:「你們來的每一位,我都很感謝,因為這些孩子值得被看見。」

這世界雖然不完美,但在花蓮的山林裡,有這樣一群人正努力地照顧著、陪伴著、守護著。他們相信,每個孩子的生命都有價值,值得被點亮。

孩子的未來或許還有挑戰,但他們不再孤單。在這裡,他們學會了相信自己,也學會了相信愛。



如果您想幫助 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
官網:https://laqi.org.tw/index.php
電話:03-861-1341


🌟邀請您成為孩子的夢想推手,贊助等家寶寶「第5屆圓夢計畫」:連結

 

 你可能也有興趣...

孩子們的打獵課,開課囉!:花蓮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育幼院拜訪日記
/Baby/ArticleDetail/7686/

【2025圓夢計畫】等家寶寶第四屆「圓夢計畫」成果展開跑 從傾聽到培力造夢,見證育幼院孩子的夢想軌跡!
/Baby/ArticleDetail/8245/

全台育幼院名單&最新需求:幫助弱勢孩童,公益捐款、捐贈物資、志工招募
/Baby/ArticleDetail/6175/




 

我的菜籃
尚無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