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報導-

【一呷顧一甲】《使命篇》鮮乳坊龔建嘉先生︱關心議題之不可或缺

  • 2018/01/23   作者-嚴于涵
​鮮乳坊或許不是個陌生的名字,對多數人來說,是近年來從群眾募資大放異彩,進軍主流市場,在全家超商、各式店面殺出一條路的難得品牌。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從獸醫系畢業後,擔任專職乳牛獸醫,和許多酪農成為朋友, 也漸漸在與酪農的互動中發現了隱藏的產銷問題。

在台灣,幾乎所有的酪農生產的牛乳都是直接由大廠收購,這個狀況使得農友失去議價權,儘管有些酪農特別照顧動物福利,讓動物吃得比較好、過得比較舒適,這些品質都無法反映在乳價,久而久之,導致酪農沒有誘因提升飼養水準。再者,由於乳品公司往往只把酪農視為生產者——牛乳的進貨來源而已,個別酪農的特質無法體現。

 

獸醫界的隱憂

上面是大家認識鮮乳坊最常聽到的故事,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產業前線的人力匱乏,包括技術人員、獸醫師、基層人員、管理人員等等。

 

台灣目前大學體系中,只有四間設有獸醫學系,但隨著每年錄取門檻越來越高,以及城鄉差距擴大,教育資源不均導致獸醫系學生來自都市。然而,都市人卻常常對農業或畜牧業沒什麼興趣,學校也規劃較多寵物狗貓的課程, 致使獸醫系學生缺乏大型動物的認識,甚至幾乎沒有機會摸過乳牛。

 

為了改善人才斷層的問題,暑假期間,鮮乳坊媒合學生與牧場,鼓勵學生到牧場短期實習,親身體驗畜牧業的第一線,兩年來已媒合超過三十位短期實習生。

  

對於不知如何踏入乳牛獸醫的畢業生,鮮乳坊也主動提供駐牧場醫師職缺, 讓有志者可以在前期經驗不足時,藉由牧場實習機會累積擠奶、接生等等基本技能,成熟後再運用學校習得的醫療知識反饋,如此一來,牧場醫生便有了更完善的培育過程。

一呷顧一甲

▲牧場實況。圖:鮮乳坊
 

畜牧業要如何友善?

阿嘉說道,就像我們思考如何善待他人,要好好瞭解乳牛的需求是什麼。乳牛的牧場生活承受著巨大壓力,難耐高溫、擁擠,罹患乳房炎、蹄病、或是繁殖障礙等則更麻煩。因此做好防疫,甚至事前預防,照顧好環境與心理,便是友善畜牧最重要的事情了。

  

一旦基本需求被滿足,阿嘉試著探討更深,發現乳牛過得舒服就會吃更多草,又吃草的多寡可以決定生產的乳量,以此推得生產效率和動物福利呈現正相關。鮮乳坊的一隻乳牛每天平均生產28公斤鮮乳, 相較台灣平均是21公斤,在讓乳牛舒適的前提下,同等的乳量可以是更少的牛、牧場、畜牧成本,甚至也減少碳排放量。
 

一呷顧一甲

▲準備上車的鮮乳。圖:鮮乳坊

 

鮮乳坊的創業蛻變之路

鮮乳坊最開始是以群眾募資壯大聲量,行銷目標集中年輕族群與北部人,在前期募得足夠的資金,才得以穩當發展酪農業的硬體與配送。在向大眾募集經費的同時,也一再地練習溝通理念,順利將鮮乳坊精神傳達出去,並累積一群最初期的忠實顧客。

  

先前鮮乳坊主打「小農直送」,但現在已經看不到「小農」二字。阿嘉認為小農已經是被濫用的名詞了,什麼是大?什麼是小?雖然「小農」是響亮的詞彙,卻是個充滿同情的字眼,也許淪為公司行銷的手段,或乳業大廠假借小農名義行事。回到「小農」本身釋義,雖然倡導個別牧場的特殊性,但若牧場沒有提供好的水草、飼養空間,比起「小農」,阿嘉更想把關的是品質。

 

 

 

鮮乳小品牌,如何成功說服消費者?

「要讓他們有興趣。」阿嘉說。畜牧業是個離都市很遠的模糊印象,當鮮乳坊開始介紹牧場、場域長相、日常生活,便是抓住了觀眾的新鮮感。而面對動保或素食主義者的訴求,阿嘉會視情況以專業立場釐清事實,對他來說, 溝通與解開誤會比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重要的多。

  

走進超市,乳製品琳瑯滿目,鮮乳坊不擔心市佔率?阿嘉說,大廠跟小廠的存在都是必要。酪農本來就需要大廠做下游合作夥伴,不是任何人都適合自己出來做品牌、拉通路、付錢上架。

  

「台灣喝牛奶的人就是這麼多,台灣養乳牛的也就這麼多,所以不管是大品牌和小品牌,尤其小品牌,我都沒有、也不應該把他們當對手。」品牌間比較優劣,常只是釋出更多負面消息,無論真假都引起恐慌。阿嘉認為消費者是握有選擇權的,能了解其中差異,擇己所愛即可。

  

消費藉著科技發達、時空壓縮,是越來越方便的過程,卻可能忘了每個購買行為,都是在投信任票。購買本質上就像支持了某個廠商,我們卻少有時間了解購物籃裡的商品,從哪裡來,有著如何的生長背景。社會每一次爆發食安事件,消費者除了抗議,也應檢討自己是否成為助長問題的一環,當人們持續只盯著價錢、口味、行銷口號,廠商背後的操作空間也就越來越大,迎合大眾胃口直到危機發生。

 

一呷顧一甲

▲來自雲林嘉明牧場的鮮乳。圖:鮮乳坊。
 

每個人都註定做一件事情,而且只有你可以做的事情。

這是阿嘉在TedxTalk 演說中的核心概念。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其實獨一無二,每天面對著獨一無二的生活經驗,形塑成獨一無二的價值觀、人格與堅持,在這樣的分歧之下,讓我們產生各自關心的議題、感興趣的事物,但亞洲文化普遍倡導人們成為一根鏍絲釘,堅守中庸之道,團結力量大。

  

阿嘉說,我們其實都是獨特的,當我們不讓感知能力被埋沒,總會在生活週遭看見一些蹊蹺,甚至找到只有自己的專業才會看到的問題!鮮乳坊的誕生, 正也是因為比正常人多一些專業,多一些追根究柢所醞釀出來的議題。

  

感受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是實踐。你以為不止你一個人了解這個問題, 以為會有人去解決,那它永遠都在那邊不會改變。使命就是這樣,你可以看見他就在眼前不遠處,就看你願不願意拾起,然後堅持好長一段時間,當個很不一樣的人。


一呷顧一甲

▲年輕有活力的鮮乳坊團隊。圖:鮮乳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