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報導-

【一呷顧一甲】《嘗試篇》小小蔬房劉姐︱新奇料理勾起食材好奇心

  • 2018/01/23   作者-林冠蘋
「台灣的飲食習慣是落伍的。」劉姐說,人自古先求溫飽,再來求如何吃得好,台灣人目前飲食上先要求的CP值——這就是溫飽,還沒到追求好吃的等級,更不用談食物背後的營養訴求,甚至到現在更需要被關注的生態平衡。這就是台灣目前飲食上教育的落後,食還無法與生態相連結。

一呷顧一甲

▲小小蔬房時常出現在田裡有腳印市集,甜點櫃裡總是擺放整齊的可口甜點。菜單多樣獨特,不過接近傍晚便會銷售一空,要早點趣事及逛喔!圖:小小蔬房。
 

座落在繁鬧的西門町邊陲,走過好幾條巷弄後,四五間的老房子相互並排著, 靠最左邊的老屋便是蔬食餐廳——小小蔬房。推開門後,與老屋強烈對比的是:簡單現代的歐式開放廚房,大大方方地佔據店裡所有的空間,而八個用餐的座位則是直接擺放在料理檯前。
 
能夠在眼前清楚的看到餐點的烹調,不僅客人吃的安心,也拉近客人與老闆的距離。一種家的溫馨感,就是小小蔬房想要營造的空間。

 

不傳統的素食吃法

在台灣吃素的人很多,然而吃法卻太過傳統,小小蔬房最大的特色,在於活用新鮮香料烹煮蔬食的料理手法。其實那是老闆娘劉姐自身生活模式的展現, 更是她飲食生活的精神再延伸。

 

「我本身很喜歡新鮮特殊的東西,所以我會到市集選購特殊食材,對於香料也特別有興趣。加上台灣農夫很願意嘗新,因此大大增加食材的豐富性,這讓蔬食料理有了更多變化的可能。」

 

劉姐常在田裡有腳印市集駐點擺攤,紮著長辮子的她有一雙笑眼,常是活潑地介紹她一手烘焙出的餐點。
 

楊桃洋甘菊戚風蛋糕、香料辣味布朗尼

這兩道神奇的甜點名,都是田裡有腳印市集裡,真真實實由小小蔬房販售的品項。我們還曾嘗過紅蘿蔔蛋糕,口感綿密又是鮮甜的紅蘿蔔香氣,在別處大概是找不到同樣的味。

 

對於食材侃侃而談,意外的是劉姐本身並非是廚師,純粹因著對食材的興趣而多方接觸,長年歲月累積下來,成為她獨特於別人的生活經驗。她做菜也沒有任何派別,只用食材出發思考和搭配,例如楊桃加洋甘菊做成的戚風蛋糕,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食材,搭配起來竟是風味絕佳。

 

劉姐的做菜,從「買菜」便已開始思考料理,她的食材沒有一定的料理程序跟規律,覺得適合怎麼料理,便大膽地放手烹調——這便是小小蔬房料理的精神。

 

「蔬食,其中的抗氧化物如果沒有經過烹煮,其實是富含非常多的蛋白質,這些營養素不僅不會比葷食少,而且更好吸收!」這是小小蔬房相信蔬食值得被更加推廣的價值之一。

 

對劉姐來說,因為每個人對營養的見解並不相同,她相信的是「均衡飲食」。現代人往往聽信不同的營業建議,而造成太拘泥在某個食材上,劉姐認為只要廣泛攝取,其實就能達到相對的均衡營養。


一呷顧一甲

▲胡麻味噌脆餅。圖:小小蔬房


一呷顧一甲

▲純素可可甜菜根咕咕霍夫。圖:小小蔬房

 

小農的困境 

小小蔬房都選用在地有機栽培,或來自公平貿易體系的食材。加上因為時常參與小農的活動,劉姐常深入解他們的種植狀況,也發現農友正遭遇的問題。例如:由於農會或各種行業因為跟隨潮流的趨勢,遊說小農種植產銷價值高的農作物,小農聽了之後便一窩蜂的種植, 這往往造成作物滯銷的問題,甘藍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也不完全是壞事。」劉姐說,從另外一面看,台灣農會一個可貴之處, 便是在嘗試新農作物方面有著高度意願,這大幅增加食材的豐富性,讓料理有了更多變化的可能;但劣勢在於知識的匱乏,容易造成供大於求,甚至因為對於食材的知識侷限,給予消費者的資訊過於一致,像是只能僅僅強調其味道的特殊,卻忽略其他營養價值或風味,可惜了食材更大的發揮可能。
 

在小小蔬房的人物群像

小小蔬房的客群中,年齡層較為成熟,來自不同的縣市、各種行業,甚至還有外國人。這些人當中,大部分是蔬食主義,尋求不同的蔬食吃法,或擔心葷食餐廳的素葷食材交叉使用的等等原因,而來到了小小蔬房。

 

這裡不定時開設、題材不設限的料理課程,常是人群結識的最佳場合,人員組成隨著主題不停變動,每一次的聚會都是驚喜。劉姐說,有兩位日本女生來上課時,她們說日本當地沒有這樣的教學,因此特地透過網路報名預約, 確定課程時間後訂了機票來上課! 

 

另一位特地前來的香港人,參與了豆腐的課程。他深知不同黃豆做出的豆腐具有不同風味,卻受限在香港當地的有機黃豆大多是歐美進口,因此他上完課立刻買走一包台灣本地的黃豆,還特意請劉姐幫他收集台灣各地的黃豆。

 

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學生,都是對劉姐很大的鼓舞——在國際化的社會當中,台灣的口味也許受了多方文化的雜揉,但食物無國界,總有機會由台灣影響國際。比如曾有來用餐的日本人,認為台灣的豆料理後與日本差異很大,卻因此令他對台灣食材感到興趣。引起興趣後的發展, 便是台灣農業的無限可能! 

 

「這是一門可以屬於任何年齡、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的課程。」劉姐透過這樣的空間,介紹各種傳統或者新奇的營養食材, 例如豆腐、天貝等等。課程中, 也因為劉姐自身彈性的料理方式,讓參與者瞭解更多元的食材使用方法,從認識食材作為出發點開始料理,如果消費者從這段體驗中愛上了某個食材, 也許便能夠改善小農的產銷困境呢。
 

一呷顧一甲

▲圖:小小蔬房


蔬食,作為一種生活解方

生活中,食很重要,但也需考量與生態的結合與永續發展。在慣行農業當道多年的情勢底下,飲食和生態的平衡既是難以企求,卻又是必然努力的方向, 劉姐認為「蔬食」或許可以是個解方。

 

「台灣的飲食習慣是落伍的。」劉姐說,人自古先求溫飽,再來求如何吃得好,台灣人目前飲食上先要求的CP值——這就是溫飽,還沒到追求好吃的等級,更不用談食物背後的營養訴求,甚至到現在更需要被關注的生態平衡。這就是台灣目前飲食上教育的落後,食還無法與生態相連結。

 

飲食習慣上,生產者、料理者、消費者之間還存在著太大的差距與認知,還有很多進步和做事的空間,劉姐便是在小小蔬房中努力,作為一道聯絡的小橋樑也好,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牽起生產者與消費者,料理的初心也得以更加廣大,更具影響力。

 

這些理念的開花結果,也許不一定反應在小小蔬房的營業額上,但只要走的路是正確的,過程中也能有幸結識許多有趣的人,帶給更多味蕾上的驚奇, 這樣的小故事仍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