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報導-

【一呷顧一甲】《信任篇》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友善農業沿革之路

  • 2018/02/27   作者-李奕萱
​拜訪郭華仁教授住處的時間,是一個空氣濕溽而悶熱的午後,陽光把街道蒸得亮晃晃的。郭教授為我們開了門,屋內溢著水墨畫的東方氣息,白色的牆在暖黃色燈光下成了溫婉的鵝黃。

於臺大農藝系執教三十四年、目前擔任名譽教授的郭教授身著墨綠色中山裝,嘴角掛著溫和而沉著的微笑。大隱隱於市,大約是關於他的第一印象。

 

郭教授經常在《上下游新聞市集》或是《農傳媒》上撰寫有機農業與友善農業的相關文章。問起有機與友善的差異,他說這兩者其實是難以被區隔的,甚至可以說,「友善農業是概括於有機農業之下。」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

農業的種種標籤啊,起始於信任關係

他喝了第一口師母沏的茶,開始講故事。

 

一九三〇年代,有機農業的概念逐漸興起,有機農業採行與慣行農業很不一樣的耕作方法,試著給予消費者和土地一個更友善的環境;一開始做的人少、買的人也少,也不需要特別去規範或管制。

   

然而在一九七〇年後,有機農業在各方大力推廣下,開始有更多人關注,相應地,冒充與作假的中間商也如雨後春筍般迸出,人們對於有機農業來源的單純信任變成心存懷疑。為了解決人們的不信任,相關的驗證方法也就出現。

   

那時驗證的方法主要是「第三方驗證」,讓獨立機關驗證並標記,給予消費者信任感。到了一九八〇年代,官方的驗證制度逐漸在各國建立。

   

至於臺灣,則是在二〇〇七年才正式建立法規,相對年輕了許多。在那之前, 主要都是以類似主婦聯盟的機構來進行「第二方查證」,由機構的會員親自與農友接洽,代替消費者到農田考核,作為產品的查證。

   

「有機農業的考核有三種。」教授看我們敲鍵盤的速度飛快,特地一項一項放慢說明。

 

第一方心證

由生產者直接對消費者負責。就像許多人喜歡菜市場攤販的人情味, 小農市集常是最好的心證地點,由消費者親自與農友見面,溝通理念並了解耕作過程,在彼此信任的狀況下完成買賣。

第二方查證

機構代替消費者查證,以機構信譽協助進行的交易。例如主婦聯盟, 定期主動到農田現場查核,才讓通過標準的農作物在門市上架,是個農友被機構信任,機構被消費會員信任的兩層關係。

   

另外還有第二方查證的延伸,叫作「社區支持型農業」。由同社區的一群人發起,與固定農友訂定預購契約,讓生產者不必擔心產量浮動問題,持續穩定地與同個社區交易。

第三方驗證

如同前述所說,由獨立機關(通常為官方)驗證並標記,目前市面上流通十三種有機驗證標章。有機驗證設定的目標,通常在於抽驗水土農藥零檢出。
   
在都市中隨處可及的超市、賣場裡, 第三方驗證總是最常見。畢竟距離產地遙遠的城市中,一張白紙黑字的驗證,對消費者是最省力的信任。但第三方驗證卻容易成了生產端的侷限與束縛,像是在友善耕作者裡架起一道窄門。

 

「有機農業的認證規定只是一個最低的信任準則。」郭教授說。

 

不願意、或是沒有特別想要接受有機農業檢核的農友很多,一些農友完全不使用化學性農藥、肥料,達成生態平衡與環境永續,但對於有機檢核制度,他們會質疑:自己明明已經做到了更多,為何還要去做最低標準的檢測,甚至得花自己的錢申請?因此不願意進入第三方驗證的制度中。

 

但更因為沒有走入制度,依賴第三方驗證的消費者無法信任這些不具有標章的農友,也就不會選擇購買。原本應該要是能夠讓消費者更信任的法規,在認定友善農業時,卻成了阻擋。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       

友善農業不是防止懷疑,而是主動相信。

如果第三方驗證容易失靈,要怎麼多利用第一方心證或第二方查證?郭教授隨手舉了兩個例子。

   

企業主可以帶著員工一起認識值得信賴的農友,跟他建立契作關係,可能還能合作讓員工體驗農事,就像前述的「社區支持型農業」。

   

政府目前已推行學童的有機營養午餐,透過政府代為監督農友耕法與作物品質,讓學童一個禮拜能吃到一次安心的有機餐,甚至可能將食農觀念帶回家, 與家長分享,帶動正向循環。

   

當然,如果是消費者,也有非常簡單的選擇。選個週末去逛逛小農市集,聽聽理念與故事,親身體驗比驗證標章有溫度多了的人情味。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

 

       

問問題!郭教授平常如何購買友善作物?

郭教授語氣微帶興奮地請師母拿出小竹籃,像是在展現某種神祕道具。其實他們只要有空,每週末都會帶著這個籃子,到臺大水源校區對面的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採買有機農作物。

   

不知怎地很容易想像,退休的教授夫婦手勾手散步走向市集的樣子。主婦聯盟雖然也是很好的採買地,可惜剛好離住家太遠了。

   

「盡量啦。」教授說,因為認同理念,夫婦倆總是盡量試著都吃有機或友善的作物,不過在有機商品不夠普及的狀況下,真的很難完全都只吃有機作物。

 

          

有機農業的未來

關於臺灣有機作物的現況,郭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雖然有機農業或友善農業的作物多少比較貴,但還是希望經濟許可的人能夠多多支持,畢竟如果需求增加,就能帶動供給方的增加,當有機耕地越來越多,與慣行的價差將越來越小。

   

「有機雖然比較貴,但那是因為慣行農業沒有算進來一些隱藏性的成本。」郭教授收起一貫的微笑,瞇成一直線的雙眼帶著擔憂,臺灣現在的農業自給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其他都是進口的,無論是慣行農業還是進口農產品,都是立基於石油的農業。

   

隨著石油開採量減少、油價攀升,全球糧食的供給將會快速減少,目前產糧大國銷往他國的作物也會驟減,最後糧食的供應還是要回到自己國家的土地。然而,如果不轉型為友善農業,臺灣的地力將無法負擔更多的糧食作物。因此,郭教授呼籲有能力的家庭盡量支持友善農業,因為當糧食缺乏、社會逐漸動盪不安時,有再多的錢也沒有意義了。

   

「到時候住帝寶也沒有用啊。」教授開玩笑地說。

   

凝重的對話甫歇,師母送上了緩和氣氛的小點心。來自友善農業市集的桑椹果凍,青綠的葡萄、亮紅的番茄與橙黃的金桔點綴著烏亮滑潤的深紫色果凍, 一入口就是滿滿的桑椹香,酸酸甜甜的滋味,讓人不禁想像起了翠綠的樹叢、長在枝葉間上宛如綴飾的桑椹,在陽光與微風的懷抱下,恣意舞動。

          

一呷顧一甲

▲圖:一呷顧一甲。